依替巴肽
英文名称:Eptifibatide
CAS NO:188627-80-7
分子量:831.96
EC NO:暂无数据
分子式:C35H49N11O9S2
InChI:InChI=1/C35H49N11O9S2/c36-31(52)26-17-57-56-12-10-27(47)43-22(7-3-4-11-39-35(37)38)32(53)41-16-28(48)44-25(14-29(49)50)34(55)45-24(13-18-15-40-20-6-2-1-5-19(18)20)30(51)21-8-9-23(42-21)33(54)46-26/h1-2,5-6,15,21-26,40,42H,3-4,7-14,16-17H2,(H2,36,52)(H,41,53)(H,43,47)(H,44,48)(H,45,55)(H,46,54)(H,49,50)(H4,37,38,39)/t21?,22-,23-,24-,25-,26-/m0/s1
规格:1g;10g;50g;100g;1000g
包装:铝箔袋
用途:依替巴肽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
别名:依非巴特;安普利肽;依菲巴特;依替巴肽;依非巴肽;醋酸依替巴肽;醋酸埃替非巴肽;依非巴特醋酸盐;酸酸依非巴肽
产品介绍:中文名称: 依替巴肽 中文同义词: 依菲巴特;MPA-HAR-GLY-ASP-TRP-PRO-CYS-NH2(DISULFIDE BRIDGE, MPA1-CYS6);依替巴肽;醋酸依菲巴特;伊菲巴特;依非巴特,埃替非巴肽,安普利肽 English name: Eptifibatide English synonym: MAP-LYS-GLY-ASP-TRP-PRO-CYS-NH2;INTEGRELIN;Eptifibatide;N6-(Aminoiminomethyl)-N2-(3-mercapto-1-oxopropyl-L-lysylglycyl-L-a-aspartyl-L-tryptophyl-L-prolyl-L-cysteinamide;Intrifiban;N6-(AMinoiMinoMethyl)-N2-(3-Mercapto-1-oxopropyl)-L-lysylglycyl-L-.alpha.-aspartyl-L-tryptophyl-L-prolyl-L-cysteinaMide Cyclic (16)-Disulfide;3-Mercaptopropionyl-HoMoarg-Gly-Asp-Trp-Pro-Cys-NH2 CAS NO.: 188627-80-7 Molecular structure: C35H49N11O9S2 Molecular weight: 831.96 Application: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依替巴肽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EINECS号: 相关类别: Intermediates & Fine Chemicals;Peptides;Pharmaceuticals Mol文件: 188627-80-7.mol 依替巴肽 依替巴肽 性质 依替巴肽 用途与合成方法 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 依替巴肽( integrilin) 是一种新型的多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 /Ⅲa 受体拮抗剂,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。与单克隆抗体阿昔单抗相比,依替巴肽由于存在一个单个的保守氨基酸替换—赖氨酸替换精氨酸,对GPⅡb /Ⅲa 的结合更强、更具有定向性和特异性。因此,它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中应有良好的治疗作用。 血小板糖蛋白Ⅱb/Ⅲa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已开发很多,目前国际上可用于临床的有3种制剂,阿昔单抗(abciximab)、依替巴肽(eptifibatide)和替罗非班(tirofiban). 国内关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/Ⅲ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经验甚少,可供使用的药物也非常有限,仅有1种药物即盐酸替罗非班上市,因而开发新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/Ⅲa受体拮抗剂势在必行。国产依替巴肽是成都圣诺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仿制品。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分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 1.环氧化酶-1(COX-1)抑制剂, 如阿司匹林。 2.抑制二磷酸腺苷(ADP)诱导的血小板聚集, 如氯吡格雷、普拉格雷、坎格雷洛、替卡格雷等。 3.血小板糖蛋白Ⅱb/Ⅲa受体拮抗药, 如阿昔单抗、依替巴肽、替罗非班等。此外还有前列腺素EP3受体抑制剂, 新合成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有效提取成分。 以上信息是由Chemicalbook的东方编辑整理。(2016-02-01) 依替巴肽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原理 冠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。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行PCI的术中、术后对冠脉内皮的破坏,使血管内膜下层暴露,血小板黏附、活化、脱颗粒并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如ADP、5-羟色胺等,诱导血小板进一步聚集活化,血小板GPⅡb/Ⅲa受体构象发生改变,暴露出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,活化的血小板通过构象发生改变的GPⅡb/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相互交联,最终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,引起ACS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。由以上过程可见,在ACS 的病理发生机制上,血小板聚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GPⅡb/Ⅲa受体是血小板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路径,而GPⅡb /Ⅲa 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阻断这一过程。多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发现,对ACS患者应用GPⅡb/Ⅲa 受体拮抗剂,能改善心肌缺血,降低病死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。 依替巴肽有一条经过修饰的赖氨酸-甘氨酸-门冬氨酸的氨基酸链,可以和GPⅡb/Ⅲa受体相结合,并封闭GPⅡb/Ⅲa受体,从而使凝血因子Ⅰ不能与血小板GPⅡb/Ⅲa受体相结合,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。依替巴肽对GPⅡb/Ⅲa受体的抑制作用是竞争性抑制,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。与单克隆抗体阿昔单抗相比,依替巴肽由于存在一个单个的保守氨基酸替换-赖氨酸替换精氨酸,因此与GPⅡb/Ⅲa的结合更强、更具有定向性和特异性,而阿昔单抗除结合到GPⅡb/Ⅲa以外,还可结合到玻璃黏附蛋白受体αvβ3。此外,依替巴肽与GPⅡb/Ⅲa受体的结合是可逆性的,停药后4h作用减弱一半,药物疗效可随给药终止迅速地逆转,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。且有研究表明,依替巴肽给药未检测到血清抗体、未发现免疫反应。因此,应用依替巴肽进行较长时间或反复的治疗是可行的。